十四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稳增长为首、着力推动消费及民营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体今年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等。整体而言,由于去年经济增长仅为3%,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当局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5%左右,低于2022年目标5.5%左右,反映今年在换届之年,加上国内外不明朗因素众多,经济增长目标仍以稳为主。
总的来说,后疫情时期内地经济仍急需喘稳,人行预计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稳健、精准有力。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已逐年下降,去年中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为4.17%,较2018年下降1.28个百分点。由于目前物价仍处于合理增长水平,我们认为,2023年的市场流动性预计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从而支持经济发展。
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明显受影响,当局将消费经济作为今年工作目标首位,并将做好4方面工作,包括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及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预计今年将陆续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的文件,直接受惠的包括餐饮、旅游出行、新能源汽车及绿色智能家电等行业。
|
|
更新报告 ─ 光大水务(1857 HK) 2022年度业绩符预期
2022年盈利同比减少16%符预期。光大水务公布2022年全年业绩,期内收入67.28亿港元,同比减少2.7%,归属于母公司盈利10.1亿港元,同比减少15.8%,符合预期。公司派末期息5.14港仙,全年派息每股10.59港仙,派息比率维持30%。盈利下跌主要受累于1)内地疫情封控影响建造收入,期内建造收入同比下跌17%;2)毛利率下调3个百分点至38%,主要由于新增值税政策,与及能源价格上升令运营服务毛利率下跌。
期内取得10个新污水处理项目。总计全年,集团共获得10个新污水处理项目﹐涉及总投资额13.09亿元人民币,新增合同金额5.95亿元人民币,新增水处理规模每日18.75万立方米。截至今年底,集团共有161个水务项目,水处理总规模约每日725万立方米。光大水务2022年共有5个项目新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每日处理污水15万立方米;4个项目建成完工(含EPC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9万立方米。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17个在建项目,设计水处理总规模每日114.5万立方米,18个筹建项目,设计日水处理规模39.6万立方米。
业绩会重点。以下为光大水务业绩会重点。1)期内光大水务旗下8个污水处理厂获批上调价,幅度介乎3%至39%。整体而言,期内生活用水污水处理平均费率为:1.7元/吨;工业用水:7.19元/吨;中水供应:2.82元/吨。2)去年污水处理营运业务毛利率降至45%,前年为56%,管理层期望今年可回升至50%至54%。3)去年融资成本略升至3.4%。4)去年应收账款回款率仅72%,低于2021年的84%,主要因为受疫情影响,地方政府支付水费滞后。
下调至持有评级,目标价1.56港元。我们预测2023年光大水务营业收入为73.1亿港元,同比增长8.6%,盈利为12.4亿港元,同比增长22%。根据我们现金流折现模型,目标价1.56元,相当于2023年预测市盈率3.5倍,预测股息率8.5%,持有评级。
|
|
中国2月份制造业恢复良好发展态势
新冠疫情消退对中国的经济活动造成正面影响,今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过去11年高位,报52.6,高于市场预期的50.5和1月份的50.1,并连续第二个月高于荣枯线。
中国2月份PMI指数反映内地经济在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带动下,景气水平继续全面回升,加上稳经济措施效应显现,制造业恢复发展态势料将持续向好。然而,疫情“过峰”后,经济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修复期,市场需求目前回升但仍然不足,经济基础尚需巩固。
非制造业恢复发展,惟行业之间表现仍分化。从行业情况看,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批发、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结束6个月的收缩态势。有别于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财新中国制造业指数更偏向于小企业,数据更确立不仅是大型制造企业需求改善,小企业亦有较大幅度的提振。
|
|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主题下,供需两端料逐步促进房地产回暖
尽管中央及地方出台多项松绑政策,但供给端及需求端数据仍不乐观,一方面是疫情的冲击,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普遍下降,购房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负债、现金流紧张,房企爆雷频现,房企信用危机加剧,供给端表现乏力。
然而,部份数据反映内地楼市逐步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持平。
展望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并强调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重要性,预期在“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主题下,供需两端料逐步促进房地产回暖。
|
|
美联储弱化鹰派立场,利好2023年金价走势
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的一系列加息行动有效缓解了价格压力,加息立场亦开始弱化。不过,加息对市场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高昂的资本成本导致购买力下降及失业率上升。
经济环境正变得复杂多变,衰退风险上升,在避险情绪升温的刺激下,投资者更青睐于将黄金作为“避风港”和抵押品,黄金开始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美联储接近加息尾声、地缘政治紧张局面持续、美元下挫、股市及债市继续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前景黯淡,黄金预计将在2023年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在综合考虑各项正面因素和平衡相关风险后,我们预计,2023年的金价将上升至每盎司1900-2000美元/这一区间。
|
|
美联储2023年首次议息会议,释放缓慢加息信号
美国联邦储备局2023年首次议息会议结束,美联储进一步放慢加息步伐,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5%至4.75%的水平。
美联储指出,价格压力正得到普遍缓解,但较低的失业率令服务通胀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总的来说,2022年以来的一系列加息行动正令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借贷成本上升帮助冷却通胀压力,同时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推升经济衰退风险。
我们认为,美联储将在2023年上半年将继续保持温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立场,预计将在3月和5月会议上保持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以引导通胀率回到2%的目标水平,帮助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
|
中国迅速重新开放,提振制造业和服务业景气度
最新公布的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0.1,符合市场预期并高于2022年12月的47;非制造业PMI大幅回升至54.4,优于市场预期的52并显著高于2022年12月的41.6。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自2022年9月以来首次双双回归扩张区间,反映疫情风险降低后,工厂生产活动重启和消费活动复苏,正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张。从1月PMI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持续好转,产需恢复加快,同时带动市场情绪高涨。
随着“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转向,以及各项刺激性政策落地显效,中国经济迅速重启,前景更加光明。国内外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化发展刺激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释放,经济实力迈进更可持续的复苏轨道。在我们看来,消费和生产经营活动恢复正常运作,连同逆周期措施发力显效,将进一步帮助稳固经济增长势头。中国当前的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各项前瞻数据亦已显示出经济活动正在持续回暖。
|
|
2022年中国经济实现温和复苏
中国经济在2022年实现3%的温和复苏,高于市场预期的2.7%,但较2021年的8.4%显著下降。
由于新冠疫情、供应链瓶颈以及房企债务问题衍生的市场不确定性陆续浮现,加上经济发展环境急速转变,202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GDP同比增长2.9%,低于三季度3.9%的增速。
展望2023年,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转向令经济得以重新开放,加之财政刺激政策落地显效,短期内中国经济前景乐观。对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内和跨境经济活动逐步复常,将刺激商品及服务总需求加速扩张,从而确保经济实力得以更可持续的恢复。在我们看来,2023年中国经济将以中等速度增长,发展重点将向扩大内需倾斜。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预计2023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
|
|
中国2022年12月出口继续承压
2022,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出口额为2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进口额则为18.1万亿元,同比增长4.3%;贸易顺差则较去年同期增长30.9%至5.86万亿元。具体到12月,进出口总值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前值为增长0.1%;出口额为2.16万亿元,同比下降0.5%,前值为增长0.9%;进口额则为1.61万亿元,由11月的同比下降1.1%转为上涨2.2%;贸易顺差则同比下降9.03%至0.55万亿元。
为应对通胀高企而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持续,导致全球需求持续降低。总体而言,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速仍维持负数,仅对东盟及日本出口维持正增长,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及双方合作的加深带动向东盟出口稳健增长,12月录得18.68%的升幅。
世界银行1月公布最新2023年预测,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至1.7%,其中发达经济体下调1.7个百分点至0.5%;而发展中经济体下调0.8个百分点至3.4%。俄乌冲突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风险,叠加通胀高企等因素,经济复苏进程仍有不小阻力。在一季度面临多重挑战后,中国经济或将在二季度开始恢复。
|
|
各地政策分歧,全球经济面临不平衡前景
全球主要央行竭力对抗高通胀的政策立场、尚未解决的俄乌冲突及能源和食品价格波动等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进一步削弱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全球通胀水平在2022年末已到达顶峰,预计2023年仍将保持高位,这意味着发达地区的主要央行将保持货币政策紧缩立场,以遏制通胀上行,这将导致购买力下降和失业率飙升,令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的上行压力增大,同时将全球经济拖向衰退边缘。
由于主要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鹰派立场持续,更多宏观支持性政策亟待推出,以重燃经济活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正逐渐分化,或令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减弱。
|
|
中国经济重启助推香港经济复苏
中国内地和香港于2023年1月8日正式恢复免隔离往来,结束了历时三年的边境封锁限制,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恢复增长动力铺平了道路。
边境重新开放和疫情受控将为内地与香港恢复正常往来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内地当局“动态清零”政策转向、香港取消部分防疫措施、更多更有力的财政刺激措施落地,以及疫情改善和被压抑的商品及服务需求陆续释放,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帮助加快生产经营和居民消费活动,以及跨境往来的正常化。我们预计,香港经济将在2023年恢复4%的温和增长。
|
|
更新报告 ─ 光大绿色环保(1257 HK) 下调2022年全年盈利预测至3.8亿元
去年下半年业绩料续受内地疫情影响。光大绿色环保于2022年上半年收益42.2亿港元,同比减少2%,期内盈利3.72亿港元,同比减少47%。我们认为去年下半年内地疫情持续,并将续影响集团去年下半年业绩,主要原因为受1) 由于大部份生物质项目已已建成投产,未来建造业务收入将会逐年下降,2)期内受疫情影响,生物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拖低集团毛利率,3)危固废需求疲弱及处理单价料续下跌下跌。4)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未收取的总国补金额约为63亿人民币,受疫情影响,预期国补收取速度将延后。5) 全球加息周期下,集团财务成本或将有所提升。
下调2022年预测盈利至3.8亿元。综合上述原因,我们下调光大绿色环保2022年营业收入及盈利预测。我们预测2022年,光大绿色环保营业收入71.4亿元,同比下跌15.4%,盈利3.79亿元,同比下跌65.8%。展望2023年,预测光大绿色环保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4.3%,盈利回升至5.49亿元,同比增长45%。
目标价1.88港元,持有评级。根据我们现金流折现模型,目标价1.88元,相当于2023年预测市盈率7.6倍,预测股息率2.8%,维持持有评级。
|
|
更新报告 ─ 光大环境(257 HK) 下调2022年盈利预测至50亿元
去年下半年业绩料续受内地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光大环境收益214.5亿港元,同比减少19%,期内录得共3.9亿元非现金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盈利28.1亿港元,同比减少28%。当中,建造服务收益下挫44%,为主要盈利下跌原因。我们预期集团去年下半年业绩将续受到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包括:1)内地去年下半年疫情反复,经济活动受到限制,集团业务营运受到负面影响;2)内地疫情令集团去年上半年的回款率及国补回收速度延后,预期此趋势将于去年下半年延续;3)集团去年上半年就波兰项目进行减值,由于目前俄乌冲突仍然持续,预期上述项目或续需进行减值;4)全球加息周期下,集团财务成本或将有所提升。
下调2022年预测盈利至50亿元。综合上述原因,我们下调光大环境2022年营业收入及盈利预测。我们预测2022年,光大环境营业收入418.78亿元,同比下跌16.1%,盈利50亿元,同比下跌26.5%。展望2023年,预测光大环境营业收入448.08亿元,同比增长7%,盈利回升至57.9亿元,同比增长15.9%。
目标价下调至4.53港元。根据现金贴现模型,目标价下调至4.53港元,现价预测2023年市盈率3.9倍,维持买入评级。
|
|
乐观审慎情绪弥漫中港资本市场
纵观2022年,美联储为抑制通胀采取大幅加息行动、能源及食品供应链危机尚未解决、中国严格的防疫封锁措施及年末“动态清零”政策的突然转向,连同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等因素,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叠加流动性收紧,全球股票市场波动不断。
展望未来,全球各地股市的前景仍将继续分化。主要经济体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以遏制通胀,这将导致购买力下降及失业率飙升。全球经济增速正受到愈加严峻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升温的地缘政治风险拖累,加剧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金融市场正为短期波动做好准备,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同的市场和板块或将浮现更多投资机遇。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重新开放以及国内需求回暖,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将不断上升,推动内地及香港股市在2023年波动上行。
|
|
中国12月PMI延续跌势
新冠疫情继续对中国的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12月制造业活动进一步恶化。最新公布的2022年12月制造业PMI报47,低于市场预期的47.8和11月的48,连续第三个月低于荣枯线,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及从业人员指数等分项指标均位于收缩区间。计入建筑业及服务业商务活动的非制造业PMI大幅走弱至41.6,低于市场预期的45和11月的46.7。
1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数据显示出疫情反复继续阻碍工业生产、企业商业运作和经营服务业的正常开展。新冠疫情形势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工业生产活动和居民消费活动进一步放缓。
“动态清零”政策的突然转向,或会在短期内导致感染率激增,令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并加剧供应链中断危机。我们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者将在未来几个月面临更大的运营挑战。
不过,考虑到政策制定者正竭力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平衡健康安全风险,预计更多针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逆周期财政及货币支持性政策将陆续推出,帮助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并稳固经济增长势头。
|
|